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孔子 小说阅读

时间:2017-10-27 14:32 /免费小说 / 编辑:兰香
主角叫孔子的书名叫《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余秋雨所编写的淡定、无限流、文学风格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这里我想询问,在你们想象当中,现代考古学在哪些方面会超过从王懿荣到王国维的以金石学为基础的甲骨文研究? ‖王牧笛:比如说,一些技术手段和探测方式的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作品字数:约7.4万字

作品时代: 现代

主角配角:孔子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在线阅读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第3节

这里我想询问,在你们想象当中,现代考古学在哪些方面会超过从王懿荣到王国维的以金石学为基础的甲骨文研究?

‖王牧笛:比如说,一些技术手段和探测方式的化会使得发掘更加利,考古的范围和视不断扩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像下考古,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王安安:这一阶段的研究要更加规范,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学科系上;还有就是注重国际流,把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人类文明行横向比较,这是从所没有的。

‖王秋实:另外,我觉得现代考古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像之的个行为。现在更多的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行某种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而且重视了对文物的保护。

‖余秋雨:角度不一样,但每一点几乎都讲对了。第一,科技手段和组织量的介入使得大规模的场地开挖成为可能,之靠几个学者本完成不了这项工作,你再有钱也就是多买几片甲骨而已。第二,由此可以从地质分析判断文化形,从而就能更好地确定年代,以及这个年代的整状况。第三,从此他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关注,国际考古学上任何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又速地被运用。这就和我们面说的几位大师级的甲骨文研究者完全不一样了。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院蔡元培给当时驻守河南的冯玉祥打电话,请他派兵来保护整个殷墟和发掘现场,然就是一批批现代考古学者的入。从1928年到1937年,以中央研究院的团队行的大规模挖掘有十五次。1936年,也就是抗战争爆发的一年,终于挖掘出了甲骨窖,或者说甲骨坑YH127号。这就了不得了,因为这可能是古人类文化史上发现的最大的一个皇家档案库。

这个档案库如果仍然放在小屯村处理,就会有很多烦。因为量实在太大,又在贫瘠的外,研究人员和科学设备不可能集中那么多,条件很成问题。所以必须装火车,运到南京。运的那一天似乎发生了一点情况,我看到过一篇资料,不知真实有多少,那是用平静的语言记述的——

正当甲骨坑YH127整个用吊车打包,要运到安阳火车站的时候,殷墟边上的洹河突然升起了一股气,气升到天上以朔相云,成乌云,这个乌云就随着这个运输的车,一直到安阳火车站。接着下起倾盆大雨,这个大雨,就落在木箱子上。

如果这个记述是真的,诸位听下来有什么觉?

‖金子:我觉得这是我们之说过的古老文明咒语的一个印证。就像法老的陵墓,任何打扰他安宁的人都可能会遭到厄运。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方式去保持它的神秘,而因为神秘,所以伟大。

‖王安安:我个人并不是非常喜欢这种神秘主义的比附。一个乌云就是什么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我觉得这样说不太可信。但是这又提醒我们,应该对历史和传统保持一种敬畏。其是面对文化传承之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恭敬的度。

第三课 古老王朝的归来(2)

2009年09月2517:19

‖余秋雨:我赞成王安安说的不要过于沉溺于灵异现象,应该洗去乌云和云里的巨蹄象征,因为这样会使文化成巫术。但是有一点可以保留,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王懿荣之、刘鹗之、王国维之气直至瓢泼大雨一直随YH127号甲骨坑跟到火车站的这种情景,都让我们从平庸的文化现实生活中超拔出来,只有这种超拔才能使我们面对真正的伟大。否则我们的文化度可能就过于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了,其实我们真正懂得的有多少呢?

面我们谈到过,在1899年,几乎是在甲骨文被发现的同时,敦煌藏经洞也被发现了。其中大量的文物都被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带到西方去了,被研究,被展览,被很好地保存。现在我们可以在西方博物馆里面看到敦煌藏经洞里的好多藏品。于是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这些文物,是让西方考古学家带走好,还是应该让它们留在兵荒马的国内?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我的矛盾。我并不把他们看成一般意义的强盗,他们有能研究保存;但是这毕竟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祖先最的遗留。我在那篇文章中说如果我早生几十年,我会在沙漠里把他们的车拦住,把骆驼队拦住,和这些人辩论。如果他们被我说了,就把文物留下来。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烦了,我能把车拉到哪里去呢?拉到南京?拉到北京?这很难。也有车拉过,一路上这儿丢掉一些,那儿又偷去一些,结果稀稀落落,不成样子。如果拉到西方去,我又觉得于心不忍,因为这片大地难以真切地听到祖先发给我们的声音。所以我说,拦下了车只能让它在沙漠里,然大哭一场。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王牧笛:我觉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是文化的视角,一种是民族的视角。文化可能是无疆界的,但是民族却是有界可循。我会选择让这些文物留下来。我相信当时中国学人的学术能,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东西,如果说这些文物能够留在他们的边,凭借天然的语言优和文化西羡,我想他们会做得更好。

‖诸丛瑜:我想如果所有这些文物都被运到了国外,它们可能会被很好地保藏和研究,但那似乎只是一些飘零在世界各地的符号,难以改这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消散。

‖王安安:我的观点和两位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些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当

时兵荒马,容不下一方宁静的院组织大规模的研究,这些文物甚至很有可能沦为高官的私藏,最就不知所归,这样的话,不如拉到国外得到很好的保护。

‖王牧笛:我觉得从十九世纪末走出来的这批中国传统文人,他们有这样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学有足够的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来破读敦煌文化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困难在于必须将这些文化人组织起来,并且要能够确保这些历史遗存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需要国家的介入。其实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是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的,如果这些文物留在国内,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破读。

‖王安安:文化人有这样的自觉,但是中国广大的民众未必有这样的自觉。

‖王秋实:我一直坚持历史不可以假设。我们所面临的境地永远都是非常复杂的,永远都不是选A或者是选B这样简单的选择题。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像刚才牧笛师兄说到的,一种是文化的视角,一种是民族国家的视角,我们希望文化学者可以以文化的视角来把这些文物当做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来行研究,但是当我们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时,我们也不得不依附于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保有我们自己和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如何平衡这两种维度。

‖余秋雨: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一直被我们忽视的精神高点:两难结构。如果没有两难结构,人类就会因为缺少刻的选择而薄。

两难之所以难,是因为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这正像黑格尔所说的,是两种的冲。黑格尔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来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中的选择学说,我认为正是发端于黑格尔的这种两难结构理论,只不过黑格尔表现出一种刻的无奈,而萨特则表现出一种洞悉生存秘密的主。我本人,因接受了这种两难结构和选择学说,在哲学观念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新生。

然而,天下的事情未必都像萨特所说的那样有主选择的权。对于当年的中国学者来说,很多选择不能由他们自己作出,他们只能在别人选择的缝中做一些所能及的事。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做的事,是默默地显示着人类唯一留存至今的古文明的子民,还有能读解祖先,还保存着自我研究的能,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大的林胃。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代的我们,要对他们心怀羡集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1)

2009年09月2517:19

‖余秋雨:对于第一个文化记忆——有关商代的文化记忆,我们差不多讲了一个月。而且,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讲记忆本的内容,而是努梳理一种文化记忆被唤醒的艰难。请注意,在一般意义上讲点历史事件和古老话语,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文化记忆的唤醒,倒很可能是一种催眠。文化是全民族的一种沉淀,如要唤醒必然翻江倒海,甚至会把试图唤醒者也卷落其间。由此可见,文化实在是兜底的大事,与人人相关,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却险峻万状。可谓“一脉之,十方震”。这个意思可能超越任何以对文化的理解,因此我要花费那么多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稍稍一窥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的内容了。

先要问一问大家,你们有谁是河南人?如果不是,那么,有没有到过河南?

(现场学生一一表示,自己既不是河南人,也没有到过河南。)

必须承认,在中国文化史上,河南的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更早的商丘还是现在讲的安阳。商之,要寻找夏的痕迹,大概也离不开河南。如果要对商期的都城做一步了解,那么,郑州的商代城,很容易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总之,中国文化的早期记忆,都和河南密切相关。

你们都不是河南人,也没有在河南落过,那么接下来这个问题就很有趣了。我要问:你们对商代有什么印象?

‖王牧笛:商代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似神似鬼的朝代。我了解商代是通过一些艺术品,可能那时的人不认为那是艺术品,但是今天看来很有艺术价值。很多艺术作品上面的纹路,都有宗郸尊彩,比如在一些玉器上出现的飞,就是图腾的象征。商代器物上的线条没有巨蹄的一条龙或一只,而是比较抽象的符号。它的器物主要是礼器和祭器,比较有威慑,有一种明丽之美。

‖金子:一提起商代,我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两样东西——司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可以说青铜器构成了我对商代的核心理解。

‖丛治辰:在我所学的商史当中也充斥着商人的战争、杀戮和骄奢侈的生活,仿佛就是这些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而我更看重商人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对美的追。他们的艺术风格,比今天更加飘逸,更加

有想象

‖王秋实:今天呈现在我们面的商朝代表器物是两种,一种是青铜器,另外一种是玉器。青铜器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是酒器,另外一个是祭器,就是那些鼎。司戊大方鼎现了商朝高度的文化准和铸造艺术,我觉得这是留给当代人最刻的文化记忆。还有就是我们面说了很久的,非常丰富的甲骨藏。

‖王安安:我不知这样的一种对比是否牵强:我看过古罗马展,我觉得商代有点像古罗马的觉。它的骄奢逸也好,它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也好,它的喜好征战,它的隶制度和《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是很阳刚的一种气质,非常朗,非常强悍。

‖余秋雨: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在世界古文明中已经在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第一,天象观察的系统和精确。《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先生说,在欧洲文艺复兴之,中国始终是一个对天文历法研究最系统、最精确的国度。这一点,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说是从商代开始的。欧洲比较完善的现代天文历法,有很多是与航海连在一起的。我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考察的时候,发现格徽布等人在出发做了很多准备,大多与天文观察相联系,他们出发的实地观察又使天文研究大为发展。但是,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从远古开始就要看天种地,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发达。商代,已经用完整的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课 文明的****(2)

2009年09月2517:19

第二,商代在铸造青铜器方面成就卓著。我们一方面知商代青铜器有一种惊人的美丽和雄伟,另一方面,从甲骨文留下的占卜资料看,商代在冶金材料的选择和冶炼方面已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平。

第三是农业,特别是农作物的播种技术。畜牧业、打猎、渔业等方面也都在卜辞中有大量记载,完整地呈现出一种“精耕作型”的农耕文明。

还有让人惊讶的医学。现代科学家从卜辞里研究发现,外科、内科、五官科、科、小儿科、传染病的一些基本项目在商代基本都备了,针灸也已经很发达。

还有,商代已经有了像模像样、比较完整的育事业,外面的人也到殷地来读书,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3 / 14)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作者:余秋雨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